大限将至
恶化,尤其是身处医院那奇特环境之中的身体的恶化。因此,焦点就集中在死亡那艰难的、塞满仪器、遍插针管的过程之中。如希钦斯所说,我们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人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医疗照顾,与此同时却也被暴露在以前的人们或许会无法承受的痛苦之中”。我们临终于其上的床不是精神性的;它们被医学数据所充斥。然而,与济慈不同的是,而今的作家们会对这种将疾病浪漫化的做法持怀疑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苏珊·桑塔格那部改变了人们思维范式的《疾病作为隐喻》(1978)。如果我们不再把疾病浪漫化,那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现实主义”不是由否定所支撑。一遍又一遍地,作家们对他们的心灵果然是寄存在身体之内这一事实表示惊叹。在《必死性》的附录中,希钦斯观察到:“我永远为自己的理性能力和斯多葛式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