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击谣言看言论自由及其限制
为真。所以,应让其承担更高的法律责任。第三,通过非法律手段治理谣言,双管齐下,能取得更好效果。比如,危机事件中通过信息公开,可以压缩谣言生存空间;在污染、食品安全等公共议题上,有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和网民通过科普辟谣,使得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谣言被识破后,对造谣传谣行为予以舆论谴责,可以警醒人们增强道德自律意识,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言论。法律只是约束行为的底线,而提高全社会的谣言“免疫力”,才能更好地规制谣言,防其为害。注释:①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②【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③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1~62页④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2期⑤魏永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解读》,http://weiyongzheng.com/archives/29792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