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与棉铃虫发生规律的区别及防治对策
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棉铃虫卵散产,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1 000粒,最高可达2 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杂草等其他植物上,卵约0.5 mm,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1.2.3 幼虫玉米螟老熟幼虫体长25 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棉铃虫老熟幼虫体长30~42 mm,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因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1.2.4 蛹玉米螟蛹长15~18 mm,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棉铃虫蛹长17~21 mm,黄褐色,腹部第5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1.3 发生世代不同玉米螟的发生世代随纬度而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北纬45°以北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