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S > 商周刊

大学母校认同如何成为可能

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为无处寄放七尺之躯而焦灼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另一面是大学校园里,成百上千的学生寝室空空荡荡,成了老鼠、蚊虫的天堂。究其原因,无非是钱的问题。一届毕业生少说几千人,他们在校多住一天或者少住一天,支出或节余的费用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学校管理层的态度和做法,大抵是能省的钱就尽量不花。学生离校早,校方得到的便宜就大。再者,毕业生“如期”离校后,闲置的学生宿舍还可以用作各种培训班、考证班、成教班之类的招待房。可见,学生寝室“里面”,可做很多文章。若从法与理的维度评说,是非十分清楚。学生住宿费按年收,而非按天按月计。具体而言,每年9月缴费,按年计算,最早要次年8月租约才到期,而学校的做法实质是单方面违背了买卖契约。退一步说,即使租赁关系结束,在新生未入学之前,将寝室给那些奔走在搵工路上的学子,为他们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岂不是母校理所当然的事?况且,校方又不是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S > 商周刊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