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文化中的日常生活
方式的综合体,并通过对它历史渊源和意义结构的考察,以寻求对自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发展变革的讨论路径。不过,“日常生活”这个进入批评视野的概念的有趣之处恰恰在于,它并非被绑定在“异化”或意识形态的单一、负面意义上。对于一些研究者而言,“日常生活”由于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经验性和个体性,因此并非只能被动地承载某种意识形态,相反,如米歇尔·德·赛托在其《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试图表明的,充满个体实践的日常生活也同样有可能提供了抵抗、逃避规训的场域,尽管很难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推翻制度,但是小规模的冒犯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卢卡奇在晚年也渐渐有别于其早年观点,在1971年的著作《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强调了“日常生活”作为理论起点的特殊性,试图以此来打开新的批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日常生活的讨论仍有一个限制性的前提———比起日常生活这个颇为抽象的概念来说,可以被更直接地讨论的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表征或再现,而此时,这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