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为谁纪录何以独立

主人公指明出路,你的主张不一定是正确的,至少你的担忧不一定是主人公想要的。如果没有精英视角,中国独立纪录片就不会有同情、怜悯、关怀、忧患、底层等等这么多标签。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笔者认为同情和关怀是建立在心理优势和精英视角的基础之上的,即你处于劣势,我处于优势,并且,此处的关怀更加接近儒家文化中的“等差之爱”,并且是以交换的目的存在(得到拍摄配合)。等差之爱本身就是基于不平等关系中的自上而下的无原则的“补偿”,甚至,有时这种补偿更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同情暂且不论,在纪录片创作中仅有同情也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创作的起点。如果满足于同情的浅层次,纪录片难免会失去深度和现实的丰富性,创作者要想揭示社会真相必须还要具有理性和批判的能力,否则,同情就变为煽情或者煽动,成为部分易激动观众的廉价消费品,而失去纪录片本来具有的真实力量。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独立纪录片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