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两重视野作借镜,与当下中国的“80后”文学对照,从出版、阅读、创作、文学生态等角度,来进行比较,尤其要照见我们自身的“长与短”。感谢两位术业专攻的合作者,康凌的《“系统时代”中的欧美“80后”文学》聚焦于欧美“80后”成长为作家所经历的“生产线”,“生产线”这个词让人不快,与天才、灵感、独特性等迥然有异,不过也许更清晰地显示了“系统规训、文本结构与文学市场之间,始终存在着彼此支撑、彼此勾连的结构性关系”。吴岚的《乱相取真:社会转型中的日本新生代作家概况》则关注日本年轻作家在传统共同体瓦解后的多元价值体系中的文学选择。千野拓政教授近年来一直以“东亚城市文化上共通存在的问题”为背景,考察年轻人阅读趣味的转向等课题,他在访谈中给我们提供了极富启发意味的思考。这样的“比较”是具有充分依据的:近年来,国外“80后”作家的作品纷纷涌入国内出版市场,比如意大利“80后”乔尔达诺的《质数的孤独》,英国“80后”邓索恩的《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