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阐释功夫还不到家,总之,尽管在市场上一度风生水起,也不乏代表人物横空出世,但因为美学经验的模糊,使得“80后”这个概念尽管诞生近十年,说服力却依然不足,我们任重道远。通过这些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借鉴到什么?成熟的“系统化”,不仅是“内部的阶梯式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向上延伸到专业硕士教育(MFA),向下则拓展到高中教育选修课程,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书写自己熟悉的故事;更是外部的合作,“与各大媒体、出版社、文学奖、公共文化服务密切关联,打通校内校外界线”(郑周明:《写作教育困局:从何处破解》),甚至将写作与影像、表演、旅游、时尚设计、互动软件等挂搭起来形成文化产业链。这就为写作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当然其中也有值得反思之处,下详)。近年来,我们以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为核心创建起初具规模的写作学科,但与欧美甚至港台的成熟发展相比,仍然有不短的距离。去年上海书展期间,同为“80后”的周嘉宁与邓索恩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