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尤其是这一命名中自带的“断裂”意味)的依据是什么?首先,“80后”的成长与写作年代恰逢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转型期,思想(价值观念的变革)、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增长)、媒体环境(拥有相对于纸媒更加开放、自由的网络与平台)发生裂变;其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80后”文学的出现伴随着一连串乱花迷眼的“变化”:发表媒介、生产流通方式、文学写作型态……以至于前辈作家都承认“真正的断代是在‘80后’”;然而,一切“断裂”的指认必须落实在美学经验之上,恰恰在这一点上“80后”无法理直气壮。举个例子,在当时被称为“晚生代”(或“新生代”)的韩东、朱文、鲁羊、邱华栋、刁斗、林白、陈染……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文学成长,麇集在他们周围的“个人化写作”“日常生活”“边缘”等关键词既恰切地解释着这拨作家的创作,现在也已成为有效的文学史概念。但是今天的年轻一代还缺乏独特的标志,也许是创作者提供的文本还不够丰富,也许是评论者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