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学,因为历史经验、感知结构、知识趣味与文化修养的更新自然会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新貌,但这并不足以构造出一个具有“断裂”意味的“80后”概念,他们一般不会用一种“断裂性”的视野与感受框架来面对198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近年来,出版市场在翻译、引介国外青年作家时大打“80后”“90后”牌,类似“小说涵盖了‘蜗居族’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状态”“《你好,无聊》是一本描写法国‘90后一代’青春迷惘的小说”的宣传语,很容易和我们自身的阅读经验“无缝对接”,使国人沉浸于“共享”的幻象中。但同时研究者应该清醒意识到:这是出版方在推出国外作品时,借助国内一度形成的市场热点而重新“组装”;往青山七惠、邓索恩们身上贴标签其实是种“概念返销”策略。说到底,“80后”是我们自己的标签,这一组文章中,借用这一概念来泛指不同地域内同龄人的写作,只是权宜之计。现在要追问的是:如果“80后”文学是我们国内特殊的概念与现象,那么在市场炒作之外,其命名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