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工作自然还可延续(这其中又可衍伸出新课题:比如以《鲤》杂志为个案,集结在其周围的中国年轻作家们,他们热衷于接受的是“何种”外国文学?),参照的“镜子”越多、观察的视角越细致,我们得到的信息就越是丰富。我就特别希望,不久能够读到来自俄罗斯、东欧、非洲“80后”们的创作。当然,以上这番话并不是为了助长某种“全球焦虑”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渴望,更不是忽视经验的“本土性”和自身传统,诚如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唯有自觉到“我们”与“他们”的息息相关,才可能在全球化的境况中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现实。在进入这个议题之前,还必须对概念进行辨析。正如康凌文中所言,“在欧美的当代文学领域中,‘80后’尚未构成一个有效的批评范畴或者市场概念”。在国外,年轻的甚至神童式的作家代不乏人,比如麦卡勒斯、杜鲁门·卡波蒂、萨冈……这是文学代际变迁中自然的“改朝换代”。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