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器”(陈思和:《同步与错位:中西现代文学比较》),于是,中国作家总是在国外前代作家所提供的精神“余粮”中咀嚼营养。莫言在“学习时代”曾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视作“两座灼热的高炉”;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他表示已能够和大江健三郎、帕慕克、阿摩司·奥兹、马丁·瓦尔泽进行平等对话。莫言获诺奖尤其提醒他的后辈:一方面自然应该“取法乎上”,人类一切伟大的文学传统都是值得我们汲取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有意识地建立一个同时代的、世界文学的视野,国外的同龄作家,理应是我们平等的对话者、交流者,应该勇于向困扰着人们的共同的精神困境发言。随着年轻一代作家外语水平的普遍提升(已有不少“80后”作家能出版译作),同步意识确实有可能增强。此外,不少学者批评过国人在接受、理解西方时的笼统之风,我们习惯于将“西方”“外国”看做一个明确、整一的已知量,对其间的内在差异与变动不居欠缺感知。我们这组文章提供了欧美、日本两处借镜,这一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