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时代”中的欧美“80后”文学
出某种相似性,文学市场的分化、对个体性的重视、治愈性写作的兴起,诸如此类,这些相似性背后是什么样的机制在起作用,同样有待更多的讨论。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似是而非的说法:欧美的作家总是在关注人的命运,关注死亡、孤独等“终极”的主题,不投合市场的风向。通过上面的讨论,我想至少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的:影响文学写作的外在因素,绝不止“市场”一种(何况市场本身也不止一种),文学的教育、资助与评奖体系,同样会左右文学创作的主题与方法,其方式有时远比“市场”要来得直接。对“死亡、孤独”这些“终极”主题的偏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特定的文学生产结构相关的,更重要的是,为这一偏好所支配的写作,也同样会带来种种的遮蔽与缺失。作家总是具体的个人,总要生存、工作在具体的文学场域中,是否只要受到某种机制的影响,就是丧失了独立性呢?或者,我们自己倒应该反思一下对于“独立”的理解。欧美的“80后”文学,可以作为中国的“80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