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乱相取真:社会转型中的日本新生代作家概况

,却在无意中揭示出不可重复的“感觉”重新被文学所珍视的原点意义。夏目漱石的《门》中那些细碎的“日常”沿时间的推移积累着自身,个人终有一天能被“所悟”统一到共性中去;而青山七惠笔下的生活看似被事无巨细的过问,却如碎片般无从积累,亦不可复制,就像小说《碎片》中在女儿看到一个“陌生”父亲的瞬间,所有过往的经验与观念背后的支撑瞬间崩塌,世界重新回复到“碎片”的状态。用个人的感觉去粘合生活的碎片,使其重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作家最初的意图,但正如《窗灯》中女孩遭遇阿姐与阿姐大学老师漠视后的呼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隔阂令已经破碎的世界无法复原,才是这些作品的精神实质。2005年因《泥土里的孩子》获芥川奖而被誉为日本“纯文学界最受期待的新人”的中村文则(1977—),在2010年第24届大江健三郎奖获奖作品《掏摸》中塑造了一个“价值”大盗的形象。“掏摸”(スリ)又译“扒手”,一个尽力从共同价值沦陷后的精神废墟上“偷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