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来写《学做工》?
的局限,实际上是作者分析路数的局限。为了给自己的分析做辩护,他甚至在文末以“研究感悟”的口吻总结道:“在相对统一中认识文化,不能因那些最明显、外化,或是个体侮辱性的要素而对文化避而远之”(P236)。作者对“工人阶级”抱有浪漫化的感情,原因可能是他的阶级出身、反智主义倾向,以及曾在充满经院主义的剑桥中所处的边缘地位。作者自身强烈的工人阶级认同虽然使他相对于其他研究者更容易接近小子,但也限制了他的理论分析,并对小子们的偏见与歧视不加批判。本文打着民族志方法的旗号,从批评的角度对《学做工》这部30多年前出世的作品加以苛责,尝试指出它在访谈关系、文化决定论和应用主位研究法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并无意在颠覆这部作品的经典地位。今年是这本书中译本的首发之年,读者对其赞赏之情也远多于批评,但笔者仅仅是在尝试表明:《学做工》非常经典,但并非全部正确。
<<上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