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但非全部:以更宽的历史视野理解革命中的农民
提出革命中农民的性格特征,就很难有说服力。事实上,就现有的研究看,以往“越穷越革命”的命题是存在疑问的,一般的贫苦农民,“保守、安分”毋宁说更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而且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使其也具备相当的道德感,抑或“王法意识”,特别是对乡村土地、财产秩序已经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认同感,在土地革命的初期,闹的最凶的,更多的恐怕是游手好闲的乡村游民、流氓等“无产者”,大多数农民经常处于“等着瞧”的观望状态,心中对地主士绅仍保持几分敬畏或胆怯,即使是革命者将土地、财产分给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仍然战战兢兢不敢接受,林伯渠在1944年的一次报告中提到:有些农民望见财东向自己走来,“手里东西不自主地往下落”。这样的农民形象,怎么能全都是“饮鸩止渴的冲动”,又怎么能概括为不计后果的“即时满足型”?要言之,革命中的不少农民确实表现出“逐利”的一面,甚至有时候对利益的追求是急迫的,但这绝非农民性格的全部,要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20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