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但非全部:以更宽的历史视野理解革命中的农民
存性需求,如果不参加,就有可能被排除到群体之外,从众性很强的农民,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有时也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伦理”,却未必是出于一时之利的诱惑。事实上,对于农民,仅仅依靠物质诱惑的革命动员,往往并不是很成功。黄文治对鄂豫边黄麻地区的研究,则展示了土改型塑、反富农再动员等几种革命的动员模式,同样,农民的“贫苦”不是参与革命的主要原因,据亲历革命的郑位三回忆:黄麻地区群众生活与穷的地方比较并不是很苦,革命却起来了。其中关键原因是革命知识分子多,农民就容易发动。下乡的革命知识分子,多出身于地主、富农,接受新式教育,他们了解农民习俗,熟悉农民理解的语言,以串亲戚、交朋友、拉家常等方式,更容易宣传马列主义,因此也成为革命走向暴动的火种。在鄂豫边,除了物质利益外,中共利用节庆、群众集会、慰问、游说等策略加强民众动员。农民对“安全感”的需要,也构成革命的动员的重要内因。新近一些研究认为中共在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