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经验和文论教材建设

真有点“譬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的尴尬。现在,王一川从中国经验出发拿出了“自己的”解释文学的理论基础,不管它们在将来会发挥多大的作用,至少可以说,他的“建设意识”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很有成绩的。当然,也有的学者提出,王一川的“感兴修辞”作为文学的主导属性是不成立的,我们应该坚持文学的审美本质(熊华:《王一川“感兴修辞”论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部教材是独辟蹊径的,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按照固定模式修修补补、拼接组装的,而且又确实是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基础和结构框架的。换句话说,只要是从建设的目的出发,王一川的教材完全可以说是人们进一步前进的很好的参考。
<<上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