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汉学主义”,或思想主体的焦虑

一意识形态基础——内化西方的知识尺度,来解读中国的无意识——的趋向:一种是美化中华文明,一种是诋毁中国。其理论核心在于,把西方观看中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置换为观看自身的内在隐蔽机制。“汉学主义”理论提出的问题是敏感而迫切的。但是,“汉学主义”理论并非在一般意义层面上假设中西学术话语的冲突。相反,“汉学主义”理论立足于真正的“人本主义”,其根本的学术伦理诉求在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事实、真理、平等和知性完满的无偏见崇敬之上”。(“导论”)这一前提使汉学主义理论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论述有力地区别开来,同时,也赋予该理论本身一种包容和对话的品质——它不再假设敌意和对立,而是把寻求“相对纯粹的学术”作为其根本的思想使命。值得注意的是,该理论前提的确立是有历史依据的,即中国从未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因此,汉学不同于东方学,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殖民话语和西方人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中西方共同参与
<<上一页  下一页>>

tspl20140103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