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谁的非虚构?什么样的现实?

研究者采取什么方法介入,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引导最后的结论。吕途的用心良苦无可指摘,研究者的质疑也确有道理,在很多问题上,本书都显得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一些前后重复的段落。但是跟梁鸿学院知识分子的身份不同,跟二代美国移民张彤禾不同,吕途多年从事劳工志愿工作,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调研能够与广大工友们分享,能够促进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这再度凸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从“新生代农民工”到“中国新工人”的转变过程中,知识者和研究者,这些书写着他们的故事的人,站在哪里,在何种位置上发声?吕途没有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称呼,而是用“新工人”明确提出了要把农民工纳入到工人群体的诉求。更重要的是,借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什么是工人阶级,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命运与未来。吕途的困境,事实上也始终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困境:阶级意识从何而来?在工人阶级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形成过程中,知识分子将发挥什么作用?面对战后中产阶级的崛起,
<<上一页  下一页>>

tspl20140108
tspl20140108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