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寓言·历史·现实

,一纸荒唐言反衬现实辛酸,曲笔更加彰显批判精神。这种手法在古典文学中已屡见不鲜,承袭有之超越何在?或许此前的余华令读者印象太为深刻,对比以往,《第七天》遭遇微词,有论者调侃这部阴魂诉冤情的新作类似加强版的“焦点访谈”,如此众多的恶性社会事件集中出现难免造成故事情节堆积、重复,使作品过于直白而冲淡其文学性。社会批判自然好过无病呻吟,但《活着》同样关注现实,同情芸芸众生,然而,随富贵命运的起伏,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幅社会历史画卷,更让人感动的是书写背后作家叩问命运的浓郁的人文精神,以致终卷沉思余音袅袅。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第七天》以寓言形式出现,作家自有其考虑,贴近现实批判丑恶固然有益社会,但文学也有其自身之规律与特点,仅是新闻题材的串联、诠释恐难满足读者对文学艺术性之基本要求。“第七天”造物已完,而人类的精神活动依旧道阻且长。2013年,阎连科等作家以寓言承载现实,借想象烛照当下,表现出
<<上一页  下一页>>

tspl20140113
tspl20140113
tspl20140113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