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的对应点和相似点,从而在比较对照中厘清本土理论命题和话语的现代智慧。譬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中西文学释义理论之比较”,作者将“以意逆志”与美国批评家赫施的客观释义学、“诗无达诂”与伽达默尔的主观释义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比照,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已经正确地认识到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好地解决了文学释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题。因此,我们既要把“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这样一些有着深刻理论蕴涵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接受诗学话语推向域外,以丰富世界整体性的接受理论,也要把它们继续运用于我们当今的文学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从而使我们民族的接受诗学永葆强烈的现实生命力。当然,这部《接受诗学史》也留给我们一些遗憾,如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接受诗学理论与同时期的创作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思想的哲学成因和文化渊源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阐发。总之,从长远来看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