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熟期”,作者通过对先秦“献诗、引诗、赋诗、论诗”活动的分析来说明它与西方接受美学对读者之维的强调与重视是高度一致的;在具体论述上,譬如第十五章“宋人‘妙悟’与‘活参’的诗歌接受理论”,作者将刘辰翁的“观诗各随所得,别自有用”说与美国当代批评家布鲁姆的“阅读总是误读”论相比,指出二者在倡导一种创造性的“误读”上所存在的相通性。二是借西方现代接受理论来彰显中国本土接受思想和命题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譬如第八章“刘勰‘知音’的文学接受理论”,作者专门用一节来比较“知音”论与西方接受理论的差异,指出就读者与作者关系而言,“知音”论并没有像西方接受理论那样完全无视作者,而是给作者以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就读者与作品的关系而言,“知音”论也没有像西方接受理论特别是读者反应批评一派那样无视作品客观的文本内涵对读者的制约和影响,而是对作品投以同样的关心与尊重。三是从西方接受美学和现代阐释学中寻找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