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本体构成的审美范畴;殷璠的“兴象”也被视为把读者的文学接受纳入到诗歌艺术本体构成之中的“可以兴之象”;皎然的“诗境”从艺术本体的高度强调了诗歌意境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接受的统一;司空图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说不仅把读者文学接受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把读者的文学接受直接看成是意境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至于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分析宋人的“妙悟”与“活参”诸说,更是新见跌出,令人叹服。三、贯穿全书的中西接受理论比较与对话中西视域融合下的传统文论研究是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推陈出新、与现代理论衔接的必由之路。坚持中西文论比较与对话的研究原则与方法,往往能使传统理论在现代阐释中焕发新的生机,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接受诗学史》所采用的中西接受理论的比较与对话主要呈现为三种方式:一是将中西思想置于共同的理论取向和相通的思考平台之上,强调二者的同质性。在大的论述上,譬如第一篇“先秦: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早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