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带灯》:未曾透亮的盲区和误区

笑不得的是,还赤裸裸地折射出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迷梦和幻觉——而这作为贾平凹小说中的一个精神文化痼疾,几乎也是一种公识了。在小说后记里,贾平凹表示,《带灯》要从委婉华丽的“明清韵致”,向着“海风山骨”的“西汉品格”转移。揆诸《带灯》的创作实际,为了追求浩大的气象与刚正的内质兼具的文学境界(“海风山骨”),它有所变化,但也有所不变。而总的来看,仍以不变者居多,只是中间又确有小变。它的叙事方式,大体还是从《高老庄》肇始,而在《秦腔》《古炉》中趋于极致的那种“汤汤水水又黏黏糊糊”的生活流复现法,那种“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只不过,在《带灯》里,贾平凹开始学着有所收敛,叙事不再像此前那样琐碎细密到令人不堪卒读,而是有意识地动用各种手段和形式——比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心人物的设置,双重叙事线索的组织,“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章法等——将浑茫无序的生活流纳入一定的秩序,使细节的描绘和情节的整体运行得到一定程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