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书库

骑楼建筑美的历程

作者/责任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京临街的“拍子房”大多为附加平顶结构,类似南方金字屋前附加平顶骑楼。漫长的岁月衍生出各地不同特色的木制骑楼或骑楼街,这是中国的骑楼渊源。从中国的木骑楼、砖木骑楼过渡到具有西洋式立面的混凝土骑楼或骑楼街,另有中西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融合的成因。如果没有“门户开放”,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地重农抑商,近代骑楼街、骑楼城的出现还当假以时日。
    新西兰学者黎庆文1999年到广州考察,认为广州骑楼是由古代广州铺前檐蓬演变而成。对照清代六甫水脚老字号广源酱园的前檐蓬可得到佐证。在广州泮塘五约(宋代为渔村)也有前檐廊的遗迹。这些留传下来的商铺檐廊,宽2.6-3.8米,左右相连成廊,便于种植水生作物的农户从事清洗、除皮、切片磨粉等工作,也方便村民选购货品。[1]广州西关当年与水临近,有在岸骑建水棚的传统。这类“带水性”的檐廊建筑自然成为广州“骑楼”的前身,清代西关商业街当年有19个“甫”。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原来都不叫“路”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书库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23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