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建筑美的历程
作者/责任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而叫“甫”。“甫”由“浦”来,浦指水边或河涌入海之处。埠头为“水脚”连水巷。初具规模的街巷为“甫”,马路化时期才从“路”。
严格来说,店铺前人行道上,“骑”有屋檐的应叫骑屋檐街;“骑”有檐廊的应叫骑檐廊街;“骑”有与店铺独立又互联的廊,则应该叫骑廊街。只有店铺前人行道上“骑”有楼房--商铺房屋的一部分、或专门建造的平屋顶楼房,才应该叫骑楼或骑楼街。据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原理,不同地区会衍生出不同名称,如广州早期称有脚骑楼、人行路,福建称五脚基或五脚气,台湾称亭子脚,四川常把类似骑楼形态的檐廊称之为凉亭子或过街凉亭子。江南水乡还有廊道合一的白楼间、檐廊步道、河街等称谓,只因水景特色鲜明,没能突出商业骑楼的概念而已。
潘广庆先生还认为广州的骑楼虽相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形成马路沿线骑楼景观为晚,但资料显示18世纪南洋骑楼就其功能结构和使用情况来看还不能真正称作骑楼,只能称作骑廊,宽度仅5英尺,楼房总高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