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建筑美的历程
作者/责任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一般只两层,很少商业活动。广州骑楼却骑跨马路近一个厅或一个房的宽度,进深3.4-4.8米;总高度从1920年代的两三层,发展到1930年代的“八重天”(8层),如1918年的南方大厦就已是高层建筑,与南亚传统的小廊式建筑有天壤之别。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一带的骑廊小筑,平面设计竟然是广州竹筒屋形式。砖木两进加天井采光通风,功能分区为前店后宅,这在广州西关是为普遍的现象。考据证实南洋一带的房屋施工建造有大量 华人参与,其渊源乃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华洋文化交流传播的结果。后来中国骑楼风靡岭南,实乃找回传统而已。
2、“西风东渐”说
广州是近代中国较早受欧风美雨影响的城市。至今粤语中的“士多”(store,普通话中的小卖铺)、“波”(ball,球)、“篮把”(number,号码)等,都几乎是英语的音译。欧风美雨对广州的影响,在建筑上体现得也很鲜明,如天主教圣心大教堂(石室)一类的宗教类建筑,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政府大楼、省财政厅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