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浸透了戏的琼脂,成了戏之琥珀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B15
的。(引自《梅兰芳先生二十年代从影记略》)
看新戏?请自带避雷针入场
梅兰芳对当时粤剧的第二个批评,也在戏桥中看得出来。
上世纪30至40年代,粤剧进入出品泛滥,演出粗制滥造的氛围。内容低俗、戏名古怪,满眼都是《欲辱育》、《老豆要优媳》、《恋爱违她命》、《甜泪滴郎心》、《义侠女打洞》、《香闺四侠》……哪怕是爱国题材,也有荒诞不经的,如廖侠怀的《甘地会西施》。大意是甘地梦游到古代中国,遇见西施。西施复国投水被龙王收为义女。西施带甘地游龙宫,在水晶球中看到范蠡、伍子胥等民族义士,又参观了勾践卧薪尝胆的“遗址”,两人发思古之幽情,抒发了一通爱国情怀。
如今各剧种新戏频出,戏迷流行一句玩笑——“看新戏,记得自带避雷针入场!”此话放到当时的粤剧环境,也颇适用。香港粤剧编剧杨智深先生专门为香港中文大学馆藏的老戏桥做过研究整理,他说:“上世纪30年代不少粤剧都很露骨,有些观众甚至带着妓女入场。那时的粤剧明显反映戏曲的原始面貌与观众互动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