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的岭南建筑
作者/责任者:陈泽泓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
的勒流七层塔、桂州文塔、龙江塔等。从总体上看, 其造型、装饰于塔的建筑史上已走下坡路。不过, 这一时期在建塔中也能反映出成熟的地方手工业工艺特色, 突出表现在:其一、石刻技艺。建于康熙年间的广州华林寺白石塔、新会青峰山白玉塔, 以及同期的南海西樵山白石塔, 均是仿楼阁式白石塔,比例匀称, 图案精缕细刻, 密而不乱, 流畅优美, 是建筑与雕刻艺术有机结合的工艺精品。其二, 夯土技术。建于乾隆年间的惠来玉华塔、普宁培风塔、汕头腾辉塔, 均为贝灰三合土或灰沙夯筑, 屹立至今。其三、铸铁工艺。炉火纯青的佛山铸铁工艺也应用于铸塔上。雍正五年( 1727) 铸曲江南华寺五层方形铁塔, 高418 米。雍正十二年( 1734) 铸佛山阿育王式释迦文佛塔, 重近4吨, 体量之大, 堪称国内此类铁塔之最, 且比例匀称、细部图案花纹细腻, 是佛山地区清代前期铸铁工业水平的重要实证。
( 二) 桥
清乾隆之后, 创建石桥之民风大盛。从全省情况来看, 建造石桥主要是在粤北、粤东山区, 说明这些地区更需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4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