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的岭南建筑
作者/责任者:陈泽泓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
要跨涧越溪以解决交通问题, 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更重于已有的水运之便。光绪 嘉应州志 载入的石墩木桥、灰桥或石桥共168 座, 大多是清代所建。松源河上长5 0~ 1 00 米的石桥, 就有九姑、五钅星、福寿、永济、聚奎、木棉、渡船、天成、砥柱等9 座。这些古桥至今仍可通驶汽车。梅城东山书院前的状元桥, 始建于宋代, 乾隆十一年( 174 7) 重建双孔石拱桥, 至今完好。龙川长盛桥、合善桥, 和平五眼桥、仙人桥、癸酉桥, 均为乾隆年间建的多孔石梁桥。长盛桥、五眼桥长度均在50 米以上。这些桥梁桥体雄伟, 架建工程艰巨, 反映了石构技术的水平。
五、民居建筑与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的早期民居建筑, 较为明显地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 尤其是封建文化高度发达地区的官僚地主住宅, 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 以大家族为单位, 建成封闭独立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的大中型民居, 基本格局为 三间两廊 , 建筑材料多采用杉木, 以墙体承重, 意味着本地木材资源的渐为缺乏。砌墙材料除了砖, 还有三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