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清前期的岭南建筑

作者/责任者:陈泽泓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

合土、蚝壳、卵石等。佛山典型的清代住宅东华里, 清初为杨、伍两富户所有, 原名杨伍街, 至乾隆年间改街名为东华里, 清末又得到修整, 成为佛山著名的街道, 有典型的广府民居建筑风格。另一方面, 珠江三角洲下层民众的住房仍很简陋, 较多为四壁承重的平房, 仅在山墙开一小窗, 屋顶开窗采光。在沙田地区存在干栏式 棚寮 , 雍正七年( 1729 ) , 民被朝廷 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 , 遂在墩边堤畔或半跨河涌搭寮栖身, 每间寮棚面积大约10 多平方米, 以杉作柱, 以竹作椽, 以稻草或干蔗壳为上盖, 稻草和泥浆作墙, 能用上杉皮就算好材料了。
    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土楼, 土楼建筑从夯土发端, 渐而发展到以大青砖、花岗石为材料, 十分坚固。广东客家土楼较密集的是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丰顺以及深圳等地。土楼建筑有悠久的历史, 可以上溯到唐代, 其最盛的时期, 则从康熙初年开始。较著名的有位于深圳龙岗镇的鹤湖新居, 最近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屋围, 包括179 个居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