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石湾陶艺与中国绘画
作者/责任者:毛萍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佛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10期
塑中最传神的四川成都迥山出土的“说书俑”以其夸张变形的动势令人过目难忘。秦兵马俑崇尚写实,人体造型比例掌握得比较准确。到了汉代陶塑家不再拘泥于正常人体比例结构,大胆采用夸张变形手法,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这已接近但还没达到顾恺之的创作思想。顾恺之认为作画可以突破对象形貌刻划的局限,舍弃对象形貌中不表现神的细节,从而获得传神之趣。但顾恺之认为传神的关键当在人物眼睛的刻划,尤其眸子的传情。雕塑中注重人物眸子传神的作品在北魏后较为常见,如始建于460 年的云岗石窟,其中第20 窟释迎坐像,锐利的目光,凝视前下方,好像是看透了人世的一切。唐宋雕塑,人物眸子刻划更为普遍,如唐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的彩塑宗教人物像,宋山西晋祠的彩塑侍女像等等,人物或严肃祥和,或朴实谦顺,或威武刚强,或温和妩媚,或世故圆滑,或天真稚气,皆可从其眸子中见出。
明清,小型案头雕塑成为这个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由于案头雕塑大大缩短了欣赏者与欣赏对象的距离,成为可以细细观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