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名中所见语言的接触、浸润与交融
作者/责任者:宋长栋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2000年第9期
以修饰 山、村、港、 坪 等通名。其实, 这类地名本身就有两个层次, 如 保苗村 的 保 即黎语的村, 保苗 即 苗村, 再加上汉语通名 村就成了 苗村村 了。
(4) 以古越语语素组( 含地名) 作专名。例如:
那龙圩( 阳江) 番道村( 保亭) 布文岩( 横县)
打雅田( 琼中) 马蹄塘( 廉江) 古兜山( 台山)等。
地名中的 那龙、 番道 等古越语地名, 意为大田、 山村。 布 为 泉, 文 为井, 地名布文岩因该岩有一口泉水井而得名。古越语音译的 马蹄 即荸荠。黎语 打雅 意为勤劳受尊敬的老人。 圩、 村、 岩、 田、塘、山 等均为汉语语素通名。
(5) 古越语地名作专名, 汉语地名作通名。例如, 抱由新村(乐东) 番打苗村(儋县) 报英苗村(东方) 等的抱田、番打、报英皆古越语地名, 用为专名, 新村、苗村等为通名。
此外, 还有保新老村( 昌江) 、保草水库( 琼海) 等等都是汉语、古越语两种语素相互渗合而成的地名。总之, 岭南两种主要语言相互接触、浸润和交融, 其地名形式多种多样, 难以一一叙述。
<<上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