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岭南地名中所见语言的接触、浸润与交融

作者/责任者:宋长栋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2000年第9期

有的汉语地名是由古越语地名讹变来的。海康龙头村 那头村一地两种称谓, 在群众口头上称说的事例, 还能看出从古越语地名向汉语地名演化的过程(见蔡叶青 海康方言志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版)。
    乙、半借古越语语素。( 1) 以古越语语素作通名。例如:
    地名 新那( 新会) 新罗( 封开) 下( 德庆) 高罗( 吴川) 岑罗 莫罗( 封开)谭板( 电白) 罗板( 肇庆) 叶板( 封开) 古越语语素 那、罗、 板 等, 均为上述地名的通名。
    (2) 以古越语地名作通名。例如:
    地名吴那洋 岑那洋( 恩平)
    那洋是古越语地名。明弘治年间(1488 1505年) , 吴姓先祖从恩平禄岗村迁到俗称那洋的地方,加姓氏成吴那洋村名。岑那洋也是这样形成的( 江门市地名志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页) 。
    (3) 以古越语语素与汉语的语素组合作专名。例如:
    那黄山( 徐闻) 保苗村( 乐东) 抱吴港(临高)巴马山( 巴马) 马坪( 德庆) 等
    上述地名的 那、 保、 抱、巴、皆古越语语素, 与汉语语素 黄、 苗、 吴、马 等组成语素组或地名作专名,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