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名中所见语言的接触、浸润与交融
作者/责任者:宋长栋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2000年第9期
乙、半借汉语语素。(1) 以汉语语素作专名,例如:
那黄( 海康)、那宋(徐闻) 、那邓( 阳江)、那陈( 阳春)、那覃(吴川) 、番陈( 儋县)、兰秦( 临高) 、罗曾( 封开)、罗陈( 琼山) 、罗岑( 德庆)等地名中的黄、宋、陈、邓、秦、曾、岑等皆汉姓。显然, 这类地名是在古越族与汉族共处时形成的。
地名抱新(乐东) 、武新、武老( 监高) 、兰新( 监高)、什南新(陵水) 、什牙上( 保亭) 等等, 也是用汉语语素新、 老、 上 等修饰古越语通名 抱、武、兰、 什 的。
(2) 以汉语语素作通名。例如:
地名木马( 廉江)、寨龙、寨苟( 封开) 等的汉语语素 木、寨 都是古越语词序地名的通名。
(二) 汉语词序地名的语素
汉语词序地名里的古越语语素也有几种情况。
甲、全为古越语语素。例如:
海南地名如什苗、什通( 琼中)、什道、什秀村( 保亭) 等等, 均为通名 什 在前, 专名在后, 但地名通什 的词序则不同。广东省志 地名志说: 此处原为田地, 周围多树, 黎语称通什, 即树下田意。这种词序如同汉语。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