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作者/责任者:陈伟明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类型中, 分布广泛, 十分普遍。尤以粤西壮族地区最为常见。唐诗谓: “瘴水蛮中入洞流, 人家多住竹棚头,一山海上无城廊, 唯见松牌记象州。”又“桂州西南又千里, 漓水斗石麻栏高。”如窦州, 据载“悉以高栏为居, 号曰干栏。”名称虽有别, 但基本特点主要仍是上层居人, 下关畜牧。所谓: “民编竹 茅为两重, 上以自处, 下居鸡豚, 谓之麻栏。”“瑶人住屋,似楼而非楼, 盖茅作两层, 内架以竹或版, 人居其上,则猪圈牛栏皆在卧榻之下矣。”沿海少数民族地区, 大概也有类似的干栏式建筑。宋代雷州, “地滨海边, 人惟夷獠, 多居棚以避时郁。”
由上可知,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类型颇为多样, 大体沿着天然洞穴式→半地穴式→平地式等居住民俗文化轨迹演进。尽管发展参差, 但也表现了若干特点。一方面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及中原封建政权政治经济上的歧视压迫,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类型普遍表现为原始落后, 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与发展缓慢相辅相成, 其居住形式一般具有持久性,不少居住类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4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