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禾楼”——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
作者/责任者:费师逊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7年第1期
刷绘画之意。从此处经文的字句上可以看出它颇具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特色: 通俗、入世, 甚至粗陋, 繁琐。在经文的唱念过程中用两支唢呐伴奏( 尚有两支跟奏的是学徒) 。开场时, 造楼所反复吹奏的旋律是: ( 费师逊记谱. )
其时道士所演唱经文的声腔微弱, 仅是可辨而已, 其实是由唢呐来代劳了, 否则连续唱一昼夜以上是吃不消的。
该曲的风格爽朗活泼, 与粤赣一带民间歌舞小戏《采茶》之类很接近。其后, 道士辟非, 所用的念咒曲调各地相似。这里我们抄录台山的一首如下( 见下页例3, 陈哲琛记谱) :
《卖鸡调》是俗称, 此名的产生是因为道士在演唱《灵鸡语》时, 要将一只雄鸡安置在宝剑的剑身面上; 但由于份量颇重而不能持久, 于是就将剑身扛上肩头, 并且在场内走来越去, 甚至走入村内街巷, 边唱边走, 好像卖鸡一般, 故而得名。雄鸡站在剑上决不能跌落下来, 否则被认为很不吉利, 而且表示喃呒佬或道士的法力水平差劲, 所以一定要谨慎小心, 不让雄鸡飞走或跳下。“剑上立鸟”的形象是百越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