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禾楼”——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
作者/责任者:费师逊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7年第1期
都能了若指掌。当然, 可以把他们看成是衣冠南下的汉人,但又不算是“客家人”。显然, 在他们的意识中儒家观念极强, 如神堂大门上尚有大对联:“下拜神前逢舜日, 讴歌里内值尧天”。“讴里”一名即来自于此。在他们“跳禾楼”的仪式中, 完全由天师府道教正一派仪轨所操控。其道士虽称喃呒佬, 但身穿道袍, 头戴道冠, 其法器有铃、剑、号角、令牌、木笏等。供奉的神像主要是正统的道教神祗, 但也设有梅山派三姊妹女神在下位。这些神像是由道士随身带来且由他们悬挂在主神对面, 并不占圣母娘娘的正位, 而在神堂的门外蒙盖了大布蓬, 蓬下对着大堂另设立了小神台, 为道士主要的作法祭祀的所在。在仪式过程中, 道士二人在门内外神坛轮流拜唱, 但《卖鸡调》一歌全过程是在门外走唱的。据称: 卖鸡调有时要在村里大街小巷内走唱一遍。我们采录时的禾楼实际上安置在大堂内外, 暂且不搭草棚了。此次《跳禾楼》的全过程顺序为: 造楼, 锁楼, 辟非科, 抢扇, 灵鸡语( 卖鸡调) , 按圣, 土地科, 倒楼。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