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镇民俗初探
作者/责任者:刘怀君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井然有序; 但同时, 一群妇女竟在红绿灯旁垒了一道沙堤, 插上香烛, 摆着祭品, 焚烧冥钱、炮竹, 一边长跪磕头, 一边抛撒了两大筐白米饭, 并念念有词, 显然她们是在那里祭鬼。类似的这种新旧冲突在一些大城市中也可看到, 如广州等地的部分人供奉的关公、财神菩萨等等。而城镇在吸收外来民俗时, 也免不了会受到不良影响, 甚至导致一些陋俗的复苏。如珠江三角洲部分城镇中养妾( 包二奶) 陋习的死灰复燃就是一例。我们在珠江三角洲调查时, 便发现有人对其崇奉财神作这样的解释: 香港、澳门的钱人都奉财神, 其意不言自明了。很显然, 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文明与陋俗的对比并存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亟需研究、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对此加以研究, 以提高城镇文化自身的免疫力。而且, 这种提高极有益于受城镇影响的乡村民俗的改革。这是因为, 城镇民俗一经脱离乡村而形成、发展, 便又体现出强大的文化活力, 对乡村习俗的改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它作为一定社会内、外文化交流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