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镇民俗初探
作者/责任者:刘怀君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标化的模式。珠江三角洲由于乡村城镇化, 在部分新兴城镇中消除了或极大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差别。民俗学是对这一现象参与研究的学科之一, 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尤其是内陆社会的变革、发展。这种研究至少可从两个方面总结其得失经验教训: 一是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中的民俗变迁与调适问题; 二是城镇民俗自身的变革与发展问题。这种研究, 既可强化民俗学参与社会的应用功能, 又可促进民俗学学科建设及发展。
民俗学在其发展历程中, 因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曾视民俗为遗留物, 视俗民( 工人与农民) 为其载体, 从而导致了以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古风异俗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取向, 因此给人们留下了猎奇风、求异俗的不良印象, 削弱了其应用功能。而目前, 作为一门兼容学术与应用的学科, 中国民俗学正面临着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而提供的契机。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看转型期的许多问题, 其实质就是文化适应、协调与创新的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