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文化的结晶体 东塾学派
作者/责任者:李绪柏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或岭南文化 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广东僻在岭外,远离京师,自古以来,就文化发展水平而言,在全国属于落后地区。自唐代岭南文化开始崛起,历五代、宋、元,一直都保持着上升的势头。至明代,广东文化已灿烂可观。即以学术而论,明代学术以理学为主流,明代广东有“白沙陈文恭公者出,超然自得。其学虽出于吴康斋而别为一家,粤中学统,殆莫之或先也。白沙授之甘泉,其门户益盛,受业著录四干余人,当时称为广宗。同时与阳明分讲席,当时称为浙宗。终明之世,学统未有盛于二宗者,而河汾一辈之学,几至遏而不行母。”白沙学派的出现,正是广东文化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广东文化的崛起、兴盛,却由于明清易代之际而中断。清兵南下,由于粤人反抗尤烈,致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二王入粤,血洗广州”之惨剧,“死者七十万人,民居遂空匆。”顺康年间,又屡颁“迁界”令,人民苦不堪命,倍澧浩劫。加之钳制思想,大兴文字之狱,故在顺康雍三朝近百年间,广东文化大受摧残,进展停滞,从明代文化兴盛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