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对粤乐三个问题的剖析

作者/责任者:黎田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人民音乐》 1999年第10期

创作先河的著名演奏家兼作曲家何博众(1831年诞生) 、严老烈(约1832年诞生) ; 开始出现本乐种特有的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旱天雷连环扣到春雷等优秀代表性曲目; 开始形成乐种的独特色彩风格的旋法和乐汇。
    粤乐是由中原古乐、以江南地区为主的小曲小调以及弋昆牌子曲这三种外省音乐文化传入广东后, 经过长时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本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的影响, 并和本地的民间歌谣曲调相融合的产物。珠江三角洲民间向有喜好器乐演奏的风尚, 不少人自置有一两件乐器休闲时在家中自娱自乐。早在明代, 即出现由音乐爱好者相聚活动而形成的民间乐社, 本地俗称私伙局(聚集一起玩音乐或唱曲称开局, 在私人的厅堂内, 各人拿着私人的乐器参加开局, 便称私伙局)。广东文献记载, 香山人王佐( 1490 1566) 是著名文献学者和音乐理论家, 他为了检验自己的音律理论而把他的学生组建成一支实验乐队, 这可算是500年前的民间乐社了。番禺人王隼(1644 1700) 是著名诗人和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他和他的妾侍、女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