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也曾满园春色,终成氤氲旧事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B15

梨园会馆虽被拆除,梨园会馆碑却保留了下来,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碑廊。从碑记上,可见当时外江班演出的盛况。乾隆二十七年(1762)有外江班15个,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44个。早期徽班占优势,后来慢慢减少,湘班却大幅上升。这一时期,正是湘粤贸易趋向繁荣的阶段。

湘班的衡阳戏班颇负盛名。嵇致亮《珠江观剧记》记载,嘉庆庚辰(1820),他观戏后与缪莲仙合题了一个扇面:“客邸无聊唤奈何,逢场相约听清歌。凤郎一曲移情甚,眉有春痕眼有波。”一派风流。

外江班唱腔不同,戏本各异,各有粉丝。安徽班是皮黄和昆腔共存,江西班唱弋阳腔的赣剧,姑苏班唱昆腔,甚至还有更远方的客人——来自新疆的伊州歌舞艺人。清人吴兰修有《花面伶歌》:“花面伶,年十五。回鹘装,伊州舞。一曲高歌有鬼神,声泪无人识倾吐。将军开筵征菊部,十丈毡毹奏箫鼓。”

在众多外江唱腔中,最受士大夫喜爱的还是姑苏班的昆腔,属于雅部。昆腔在明末已流传在广东的官宦人家。明末广东南海名将陈子壮之弟陈子升亦雅好昆曲,写有多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