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那是粤剧舞美领先全国、名传海外的时代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28

。此时的粤剧舞台开始使用布景,使舞台表现力更为丰富。

上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竞争激烈,盲目追求华丽。戏班开始打出“宇宙灯、水晶灯、透明灯、原子灯、太极灯”等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女班艺人地位不及男班,为加强竞争力,就把胶片贴在衣服上抢眼球。男女艺人争妍斗丽,一度流行珠筒装、胶片装,甚至出现灯泡装,还把几十斤重的金属片钉在袍甲上招徕观众。这些服装不仅束缚表演,还违背了艺术规律,很快就被淘汰。梅兰芳也曾批评:“粤剧动不动就搞‘机关’布置,讨好观众,实在令人喷饭!”

至上世纪50年代,这些幼稚、古怪的服饰渐渐在舞台上消失。一些擅长在舞台布设机关的舞美设计师纷纷转行。例如曾为薛觉先、白玉堂、方艳芬的戏班制作灯光布景的灯光师李珠,也在上世纪60年代转为经营水电工程。

何碧溪、南陀、洪三和,

粤剧舞美设计的大师们

粤剧舞台美术家何碧溪(1907—1984)的师傅吴畅亭的画室也在广州黄沙。吴畅亭也是日本留学归来的,畅亭画室是承接大幅舞台布景画的工场。当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