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寻粤音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28
来到新加坡牛车水,满眼都是色彩绚丽的南洋骑楼。阳光明晃晃地照着,各色木制门窗的颜色就更鲜艳了。沿街慢慢走,看见很多乡族会馆、小吃店、酒吧。不同肤色的人在骑楼下喝啤酒,初冬午后的阳光只照进来半张桌子。老街的尽头一转弯,不知哪里飘来粤曲,细细寻去,又若有若无……
新加坡人会讲多种语言,爱看各种各样的戏剧。粤剧在这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百余年前,这里是许多粤剧艺人避难的地方。如今粤剧已在此生根,被新加坡政府确立为本国的民族艺术。
伶人心怀天下,
在别的剧种是不多见的
初冬时节,广州已略有凉意,新加坡的阳光仍有几分耀眼。午后走在牛车水,出了点微汗。远远看见一座天蓝色小楼上“新加坡八和会馆”的牌子,就更兴奋了。
新加坡八和会馆的前身是梨园堂,早在清代咸丰七年(1857)就出现了。时间这么长,还能找到吗?《粤剧大辞典》写着,会馆已从大坡豆府街58号搬到恭锡街20号。出租车司机不知道有豆府街,他说恭锡街很长,你慢慢走吧。
恭锡街20号一楼是个小餐馆,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