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皮黄入粤演大戏,悲切高昂感人心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29
雅部的花部诸腔。粤东有俗语:“猪肉爱吃三层肉,看戏就爱看乱弹。”乾隆《潮州府志》:“凡社中以演剧多者相夸耀,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聚观,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辄散去。虽用丝竹,必鸣金以节之,俗称马锣喧聒。”
“乱弹”入粤,要追溯到咸丰八年(1858),汕头开埠,商贸繁荣,大量外江戏班涌入。戏班不断招收本地学徒,表演上也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渐渐发展出本地化的“外江戏”艺术。1874年,“桂天彩”、“高天彩”戏班在粤东开班招徒,标志着皮黄剧种在粤东扎根。
在学术界,广东汉剧的源头有湖北汉剧说、徽班说、客家南迁说、西秦戏说、祁剧说。
从唱腔及表演形态上看,广东的皮黄戏确实与楚地甚为接近。
乾隆年间嘉应人李宁圃有《程江竹枝词》:“江上潇潇暮雨时,家家蓬底理哀丝。怪他楚调兼潮调,半唱消魂绝妙词。”袁枚在广州听到这首竹枝词,大喜,把它记入了《随园诗话》。
道光年间,广东番禺张维屏中进士,赴湖北广济、同知、南康任知府,后辞官回乡终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