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红船时代,粤剧走进“娱乐圈”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34
到怕,有文冇武而且有啲重老过我阿妈……”
那时的粤剧演出多以乡村神诞演出为主。四乡到省城订戏,戏班就乘红船到此处演出。清代广州八和会馆的“慎和堂”专门负责接戏和安排演出,光绪末年,“慎和堂”编撰了一本《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记载了粤剧戏班下乡演出的全部路线和上万个演出地点,是粤剧史上一本重要文献。据《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记载,广府各地各乡都有不同的守护神,每逢神诞都有热闹的庆祝活动,每年的农历一二月是这些神诞日最为集中的时候。一月有初七人日和元宵上元诞。二月有初一、初二的土地诞、初三文昌诞、初六东岳诞、十三洪圣诞、十八有船上大姑诞,十九是著名的观音诞。
后来有了吉庆公所,相当于订戏的中介机构。据陈卓莹《红船时代的粤班概况》记载,粤班每年一届依期聚散的就有几十班,位于黄沙的吉庆公所常常客似云来。戏班班主把本班的拿手好戏和全班演员的名字写在“水牌”上,挂在吉庆公所里,派出一名卖戏的职员在公所里恭候四乡来人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