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红船时代,粤剧走进“娱乐圈”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34
买戏。买卖双方商议好演出地点、日期和戏金,就由公所作证,签下契约。
巴金眼中的广州长堤夜景
“乡下佬”纷纷进城买戏的盛况持续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所改变。此时城市开始有固定的戏院,茶楼戏曲也开始兴起,粤剧粤曲表演在城中供不应求。加上四乡兵乱频频,粤剧演出的重心渐渐从农村转入城市。
1933年,巴金来到广州,被长堤上璀璨的霓虹灯所吸引。他在《薛觉先——旅途随笔之一》(《巴金全集》卷十二)中写到:“在长堤上立着的许多房屋中间,我发见了海珠戏院。门口有红纸的招贴,有电灯扎成的字:《薛觉先难忍相思泪》、《薛觉先梦断秦淮月》、《薛觉先还我山河》、《薛觉先华丽缘》……这样一天天地变换着。在那些把《吴三桂轶事》、《侍儿艳文录》等等文章刊登在第一版的广州报纸上,这几天正讨论着‘陈皮梅下嫁薛觉先’消息的真伪之类的问题。”
香港学者容世诚在《“进入城市;五光十色”:1920年代粤剧探析》一文中引用了巴金的这段文字,并分析到:“在激进的新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