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后红船时代,粤剧走进“娱乐圈”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34

文化运动大纛底下,巴金对粤剧艺术(包括‘一切的中国戏’毫无好感。在上述文章里面,不乏挪揄嘲讽之语,更说过薛觉先‘不过是旧时代的一个鬼影’的说话。可是,巴金的敏锐触觉,透过上面几行简短文字,却无心插柳地点出了城市粤剧的主要特性:1、以市区中心(‘长堤的房屋之间’)的商业性剧院(‘海珠剧院’)为演出据点;2、粤剧演出和宣传的‘明星化’——淡化戏班整体,突出个别红伶(‘薛觉先’);3、加快剧本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不断推出新剧(‘一天天地变换着’),传统‘旧剧’(例如‘江湖十八本’)淡出;4、电光成为一种体现现代性的城市视觉景观;5、粤剧文化和城市出版媒体(‘广州报纸’,也包括香港的《骨子》、《探海灯》等小报)挂钩,开拓一个新的粤曲言谈空间。这些因素和现象,大约酝酿形成于1920年代。”

    粤剧娱乐化,言情剧吃香

    演出场所的变化,使得演出的性质与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粤剧演出越来越娱乐化,渐渐远离了神诞祭祀演剧的功能,给人看的成分已经大大高于给神看了。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